当埃迪-豪的眉头紧锁映衬着滕哈赫的成竹在胸,首冠就已经到手
杯赛决赛,从来都充满了无限的变数。
面对冠军奖杯近在咫尺的诱惑,埃迪-豪没有选择联赛中常用的威洛克,而是在首发阵容里加上了圣-马克西曼的名字。
做出这一决定,想必非常艰难。
而站在他一旁的滕哈赫,在首发阵容上没有太多可以斟酌的地方,但为了在攻守两端保持住宝贵的平衡,他克制住了自己向前的贪欲。
一进一退之间,比赛的天平就已经开始颤动。
开局阶段,纽卡是看起来威胁更大的一方。
作为纽卡斯尔这边的首发奇兵,圣-马克西曼在哨声吹响之后表现非常活跃,他所处于的左边路也一度抢到了主攻的位置:
而在曼联这边,直到比赛开始的10分钟之后,他们才打出了系统性的进攻:
尤其是这次横向转移之后的传中,这才是曼联在433体系下的进攻套路:
虽然在此后,曼联尝试着用长传和速度来捕捉纽卡后卫的身后空间:
也尝试着用中场区域的抢断来形成反击:
然而和对面纽卡逐渐上线的右路进攻相比:
曼联的进攻还是略显零碎。
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就是布鲁诺的位置有些靠后,无法常态性地成为韦霍斯特和拉什福德之间的衔接点,也无法帮助球队打出横移,从而形成对纽卡的压制。
本场比赛,布鲁诺的防守职责非常沉重,相较于联赛里更常出现在中锋身侧,本场比赛他更常出现在双后腰的身前:
这样一来,韦霍斯特就需要在回撤拿到球权之后,尽量把球控制住,以此等待队友的赶到,否则要么掉球,要么回传:
开局阶段这样和拉什福德直接的配合,在强度上来之后,其实是很难再现的:
虽然他在联赛里打到前腰的表现很亮眼,但对阵巴萨的次回合已经证明了,韦霍斯特这么高大的个子和相对迟缓的脚步,打前腰只能是奇招,他还是需要充分的接应。
当然了,他在无球时的贡献堪比当年的卡瓦尼。
所以在这一区域,曼联缺少一定的衔接,这让球队缺少一些从左半扇向前的办法,但在这个时候,卡塞米罗顶进了这粒关键的头球:
在士气上,这粒头球让球队的紧张情绪立刻得到缓解,而在战术上,这粒进球让纽卡陷入了两难的困境里。
一旦选择为了扳平比分而向前,他们的后场因为过于高大就很可能和中前场出现脱节,到了那个时候,前场彼此之间缺乏衔接的问题就会在大空间下有所缓解,所以在纽卡这次右路传中之后:
曼联在中场区域完成抢断,韦霍斯特接球、半转身、出球,都已经无人及时赶来限制,也无人能够前顶破坏,于是拉什福德打进第二球:
两球在手,曼联的优势就已经开始凸显。
纽卡在上半场结束时,曾有过一次定位球攻门的机会,这也是他们这个球队选材所带来的优势:
而在这个时候,曼联就可以用反击来打断纽卡的进攻,形成自己的威胁了:
半场回来,纽卡斯尔率先做出了调整。
埃迪-豪用伊萨克换下了朗斯塔夫,以此寻求增加更多的进攻能力,曼联则用万-比萨卡换下了达洛特,带来了更稳健的右路防守。
所以在下半场的开局阶段,曼联形成了更稳健的姿态,发展出了更多的进攻:
尤其是第46分钟这次进攻,布鲁诺终于得以来到韦霍斯特和拉什福德的身边,从而帮助左路形成了更有威胁的进攻:
而纽卡所希望看到的进攻,直至第52分钟才出现:
而至于有威胁的攻门,在漫长的下半场里只能形容为寥寥无几:
在这种情况下,滕哈赫没有出错,所有的调整都首先基于后场安全来考虑,毕竟在纽卡后卫过于高大,强度下降时会暴露问题的大背景下,即便守转攻时失误不少,曼联也总能以5分钟1次的频率攻到前场,甚至差点打进第三球:
这样一来,获胜便成为了顺理成章的结果。
正如我们在赛前所说的,曼联想要应对好这场比赛,在不能和纽卡打成持久战的基础上,必须要争取提高自己的效率,抓住一次宝贵的机会。
因为只要抓住一次,比赛的天平就会立刻向曼联一侧倾斜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本场比赛的第一功臣就是卡塞米罗,他的开分球是如此的关键,让曼联在心态上得以放松,也在战术上为韦霍斯特和拉什福德后续发挥带来了空间。
相较于滕哈赫和曼联,埃迪-豪和纽卡斯尔就做得不够出色了。
输掉自己本该擅长的定位球不谈,首发上圣-马克西曼,半场上伊萨克,包括后续的一系列调整决策,让纽卡斯尔本就非常微妙的攻守平衡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问题。
0-0的时候就很危险了,0-1的时候让韦霍斯特送出助攻,0-2的时候无法形成连续的围攻,都是攻守平衡上的弊病在显现。
所以,场边的埃迪-豪看起来更像是在想尽办法把手头上所有的球星都换上场,和他相比,一旁的滕哈赫显然有着更明确的计划。
埃迪-豪能否写入纽卡史册尚未可知,但曼联没有看错滕哈赫。